内毒素是一个广泛认知的概念,所有能够导致生物体温升高的物质被称作热原(Pyrogen),其来源多种多样。其中,细菌内毒素(Endotoxin)是一种特定的热原,且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致病因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毒性物质总称,其主要成分包括磷脂、脂蛋白和脂多糖(LPS)。在这些成分中,脂多糖(LPS)是内毒素的生物活性部分,而其毒性作用主要由类脂质A(Lipid A)承担。不同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类脂质A结构大致相似,因此由这些细菌引起的感染所产生的毒性效应也相对一致,通常表现为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细菌在存活状态下不会释放内毒素,但当细菌死亡或自溶后,内毒素便大量释放。细菌内毒素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极强,常规的高压灭菌或化学药品无法彻底去除或灭活它,只有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能够破坏其结构。内毒素的水溶性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无热原水进行冲洗,而它的吸附性也使得活性炭可以被用于去除内毒素。然而,细菌内毒素作为一种危险且常见的致热污染物,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即便在干净的水源中也能繁殖。由于其毒性强、稳定性好,内毒素非常容易在生产过程中被引入。因此,在生命科学的实验中,细菌源制备的质粒DNA和重组蛋白中常残留内毒素,这可能对后续实验带来潜在的毒性影响。
内毒素的主要成分脂多糖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强烈的活性及细胞毒性,可能导致复杂的生物学效应,进而干扰实验结果。当人或动物的血液系统中混入微量细菌内毒素时,可引发炎性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激活,导致机体发热及全身性炎症反应,可能使人迅速出现昏迷与高热,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所有与生命科学研究相关的试剂以及用于人类或动物预防或治疗的药物均需进行内毒素检测,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于内毒素的检测及法规监管,20世纪以来出现了多种检测方法。1942年,美国药典首次采用家兔法(RPT法)检测热原,尽管该方法可检测各种热原,但由于动物个体差异大,灵敏度较低,因此难以用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980年,FDA批准鲎试剂法用于人用和兽用注射药品的内毒素检测。同年,《美国药典》也收录了相关检测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内毒素检测方法也逐步受到关注,例如2020版《中国药典》提出的重组C因子法,其通过选择性识别内毒素,提供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美国药典的专家委员会也计划将这一方法纳入《美国药典-国家处方集》,预计将在2025年正式生效。
尊龙凯时人生就博为了满足内毒素检测的需求,自主研发了重组C因子内毒素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C因子,随后与待测样本中的细菌内毒素反应,进而产生与内毒素浓度成正比的荧光信号。此试剂盒适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相关注射药物及医疗器械的内毒素检测。它具有无动物源性成分、操作简单、高灵敏度和快速便捷等优点。同时,其高特异性和准确性也为实验提供了保障。
目前,虽然鲎试剂法在行业中仍占主导地位,但重组C因子的检测方法也逐渐被认可。尊龙凯时人生就博的重组C因子内毒素检测试剂盒为生命科学实验带来了全新的选择和可能性,确保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